(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民政部最新发布的去年四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结婚人数为683.3万对,跌破700万大关。离婚人数为210.0万对。这一数据创下民政部网站自1986年公布数据以来的新低。同时这也是我国结婚人数自2013年达到1346.9万对的最高峰后,连续9年下降。从数据来看,2022年结婚登记人数比上一年减少了80.3万对,下降10.5%。与2013年最高峰相比,9年来,我国结婚人数下降了49.3%,几乎腰斩。
不只是去年结婚人数创37年来新低,前几天还有媒体报道称,“一孩生育率已跌至0.5”,专家敲响“警惕终身不婚不育”的警钟,这一系列信息都在释放一个信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结婚和生娃了。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原因肯定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从宏观角度来说,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城市化水平越高,社会文化水平越高,结婚率和出生率的下行压力,就会越大,这是客观规律。
而从具体方面来看,成家生娃的社会成本居高不下,年轻人生活工作压力大,是年轻人不敢结婚生娃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随着时代变化,年轻人的观念也发生很大变化,不再“以家庭为中心”,而是“以自我发展和愉悦为中心”。如此一来,结婚生娃,自然不是排第一位的,个人的舒适与自洽,反而显得更为重要。正是这些,让更多年轻人对婚育,在内心深处下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认知判断。
这几年,社会上关于年轻人不愿结婚和生娃的问题,仿佛陷入了一个误区。你越不愿意结,越不愿意生,社会就越要催年轻人结婚生娃,其实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引发年轻人的“逆反心理”。
当然,我们也看到,全国各地都出台了一些激励年轻人结婚生娃的具体举措,比如整治高价彩礼,倡议节俭办婚礼,探索育儿补贴制度,发展普惠托育服务,花式补助“三孩”也接连上演,涉赠送学费、车牌、购房指标等。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年轻人婚育的信心,但整体上仍然是“杯水车薪”。原因在于,这些举措真正鼓励的,仍是那些原本就打算并有能力结婚成家并生育三孩的家庭,对大多数“中间派”、“犹豫派”的年轻人,依然很难触动,更别说改变他们的想法了。
事情或许得分两方面看,一方面,对于年轻人自己而言,无论结婚,还是生娃,都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声音。
另一方面,对于那些依然想结婚想生娃却囿于客观情况的年轻人,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让他们敢结婚,敢生娃,拥有自己向往的家庭,也是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若真想鼓励年轻人婚育,我们的社会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放大招”,要真正在意年轻人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样具体困难,对生育成本,包括经济、时间、教育等多方面,进行真正有力的托底。
如此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年轻人婚育观念。是不是这么个理?
潮新闻 评论员 王彬
Copyright © 2015-2022 西方公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7 联系邮箱:5 626 629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