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 内容页

世界讯息:五华故事|“虹山大妈”: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去

发表于: 2023-06-07 22:15:48 来源:昆明五华发布

五华故事|“虹山大妈”: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去

“虹山大妈”:


(资料图)

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去

“北京那边有‘朝阳大妈’

他们也是为社区义务做好事

慢慢地

我们就被街坊邻居们叫起了

‘虹山大妈’。”

郑萍萍说

虹山中路社区虹山新村小区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是一个无物业、全开放的老旧居民小区,楼道内小广告铺天盖地,街道上、花园里垃圾满地,一直以来存在环境老旧、治安问题多发、群众诉求多等问题。

社区退休党员郑萍萍从义务铲除小广告、清理社区垃圾开始做起,像一面旗帜一样,逐渐带动身边同龄人加入了清洁卫生的行列,一个以爱心扎根社区的团队就此成立,居民亲切地叫他们“虹山大妈”。他们管卫生、管治安、管交通……他们的身影在社区随处可见,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着“平凡大妈”的精彩。

“能做多少算多少”

“虹山大妈”的前身是虹山中路居家养老志愿者队,同时“身兼数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志愿者、社区网格志愿者等,最初成立于2012年,由8名社区里退休老年人志愿组成,平均年龄71岁。他们分别是郑萍萍、丁玲、史琼华、普志华、杨志珍和杨志红。虽然被叫为“虹山大妈”,但队伍中还有两名“大爹”:黄正国和杨洪。

从上午10点到11点,下午16点到17点,小区里都有“虹山大妈”戴着“春城治安志愿者”红袖套巡逻的身影,每天如此,全年无休。他们自发巡街、帮扶照顾老人、看管小孩。“我们能做多少算多少,只要看得见的都去帮,实在行动不便或者肢体残疾的老人更要去扶。”杨志珍说。他们还照顾过一个82岁的盲人老人,帮他买药,买回来后教他怎么吃,夜里打电话来都及时接听。

因为辖区面积大,住户多,社区人手不够,“虹山大妈”们就成了社区民情民意的收集者和反馈者,是社区的好帮手。社区工作人员担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尽可能协助他们的各项工作。

“母亲是我的榜样”

郑萍萍居住的楼栋有一户聋哑人夫妇,由于女儿工作地较远,特意把家里的钥匙托付给她。“过节的时候,我们家都会多做点菜,红烧肉啊、八宝饭啊,直接送到楼下老人桌上。”郑萍萍说。2016年,因辛勤付出,主动照顾邻里老人,义务担任楼长,郑萍萍被评为“云南好人”。

说起自己母亲何瑜冰时,郑萍萍满眼是光。2008年,80多岁的何瑜冰入选了当年的“昆明好人”,2020年,被授予“昆明市五华区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我母亲担任楼栋长很多年,现在我算是她的接班人了。”

郑萍萍还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了“虹山大妈”的“编外人员”。“这里有好多老人操作不来手机、电视,我也不太懂,就让儿子上门帮忙处理,久而久之,大家有困难也会找他。”有一次,郑萍萍楼下一户老人找来说电视无法播放节目,郑萍萍就让儿子上门查看情况,发现是老人家电视欠费后,还主动去营业厅帮忙缴费。

“老年人也有大力量”

史琼华是队伍中最年长的,却是最有活力的一位。人群中满头银丝、一身红装、精神矍铄的那个人就是她。她曾在社区居委会工作过,后来志愿加入了“虹山大妈”。队伍中的其他人都说她是个“老热心肠”。除了参与每天例行的巡逻,只要看到有人扔垃圾、烟头,她都要上去提醒,“我相信大家都是讲道理的人,只要我看见了,我都要去说。”

“有一次,我们看到有个老人艰难地提菜走回家,史奶奶马上上前扶她。聊着聊着发现老人生活困难,她当即就掏出100块塞到老人手里。虽然自己岁数不小了,手里也没有多宽裕,但是她还要去帮其他老人。我们几个人有谁脚疼了,她都要帮忙买菜啥的。”杨志珍说。

虹山中路附近约有80多栋住宅,小区内部道路纵横交错。“经常有快递员、外卖员骑车进来,绕来绕去,又是打电话又是导航,就是找不到要送去哪一栋,经常急得直挠头。这个时候我们都会主动给他们指指路。年轻人们现在也挺不容易,听说送晚了还会被打差评、扣钱,所以我们都会帮忙,他们都是一个劲地道谢。还有几个经常跑这一片的外卖员说我们这是他们跑过的人最好、最温暖的一个社区。我们听着心里暖暖的。”丁玲说。

“虹山大妈”纷纷表示,“尽管我们退休了,但在社区担任巡逻队员发挥余热,证明了自身的价值,我们每天做这些有意义的事情,自己开心、充实,家里人也都很支持”。他们也期待着,未来有更多的楼栋长出现。“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老,老了都希望有人关心自己。远亲不如近邻,希望邻里之间能和睦相处,互帮互助。”

来源 | 区委组织部

编辑 | 李星诺

编审 | 孙啸武  崔志超

终审 | 洪瑞滨  姜媛

转载请联系我们或注明出处!

昆明五华发布(KMwuhuafabu)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西方公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7   联系邮箱:5 626 629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