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征 民族出版社
本文选定了某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咨询师》系列教材的受众人群作为主要的盗版风险研究对象,从中希望能够调查出购买正版和盗版人群的意愿区别。调查的样本取自心理学相关专业以及参加全国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人员,以在校大学生为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问卷问题设计
一共设计了14个问题,大致可分为4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学生的基础信息,包括所在的年级、学生性别和经济因素考量(即月生活费);第二个部分是购买《心理咨询师》系列教材的基本情况调查,包括购买该系列教材的原因、获取的途径、使用情况等;第三个部分为是否购买了盗版以及相关因素,包括购买盗版教材的原因和盗版书的质量;第四部分为相应的风险评估内容,即反盗版的措施,包括正版图书上是否有防盗版标示、盗版标示如何验证等问题。
四个部分都有着相应的变量考量,而变量的获取也基本参照了常识的备选项和之前文献参考调研中得出的参考项,并且尽量保证所有选项能够组成完整合集。
第一部分为基础信息,主要是对购买该教材学生的基本状况有所了解,也能够分析出到底是什么特征的人在购买盗版书,设置了年级、性别和经济考量,主要考虑到不同年级和性别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购买意愿,而增加了“月生活费”的调查,主要是考虑到购买教材是属于买卖行为,经济因素变量的变化会影响到个人的购买意愿,而结合现在大学生的基本经济状况,设置了4档,即月生活费在1000元以下、1000元至2000元、2000元至3000元和3000元以上,基本符合现在大学生主流的消费状况。
第二部分为购买基本情况,是对学生购买该教材的原因、途径、使用时间和使用情况的调查,基本结合了该教材作为一本学生辅导读物的应有信息,购买原因中设置了四个选项:上课教材、辅导学习、考证需要、课外学习,涉及了这本心理咨询师认证考试指定教材在学生中的基本使用目的。获取途径也设置了四个选项:学校统一购买、自己网上购买、自己书店购买、他人转卖或转赠。基本结合了购买主体:自己、学校及他人。渠道选项:实体书店购买、互联网线上购买、转赠或转卖等,其中转赠或转卖是考虑到作为一本通识教材的特殊性,可能会有使用二手书籍的意愿,在上下级的学生间流通。使用时间设置了三个选项:上相关课程时使用、课外实践或作业时使用、考前使用,这样的选项设置也是考虑到该教材作为心理学的教材、辅导用书,同时又是心理咨询师认证考试的指定用书的多重使用属性。使用情况设置了三个选项:全书阅读、部分章节阅读、很少阅读,这也是结合了教辅类书籍的相应特点,会有对于重点、难点针对性阅读的情况。
第三部分为购买盗版情况,这是该问卷调查的核心变量内容,以是否知道购买的书籍是盗版作为问题分支,针对知道购买了盗版书的人群分设了两个问题,即使用盗版书的原因和盗版书的质量。这两个问题的选项,是在对盗版现象的相关文献回述总结得出的,使用盗版书的原因有三个选项:价格便宜、盗版内容基本和原版一样、只是暂时用书不需要买正版;而对于盗版书质量的评价,设置了四个选项:与原版无异、盗版只是印刷不佳、盗版存在较少错漏、盗版存在大量错漏。这四个现象是一个程度关系,也便于调查者更直观地选择出符合自己的情景。
第四部分为防盗版相关调查,这是针对本次研究的方向而特别延伸设定的内容,也是为了更好地观察购买该教材的人群的反盗版相关意识。因为现在正版图书已经有了防盗版相关措施,但具体的防范情况如何还不得而知,设置相关选项,也是为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共设置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正版有没有防盗版标示”,三个选项:有、没有、不会注意,“不会注意”的选项可具体考量出被调查者对于盗版的防范意识和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态度。第二个问题是“如果有防盗版标示,是否会去验证”,设置了两个选项:会、不会。第三个问题“什么样的防盗版标示会让你较容易去验证?”这是为了从具体的防盗版方式探寻合适的途径,设置了四个选项:涂开防伪涂层、电话验证,商标等标示做防伪处理,二维码扫描验证,其他(写出具体方式)。基本涵盖了现在市场上比较流行的防伪标示方式,设置了其他选项,可以让其他防伪方式能够尽量涵盖,避免缺漏;第四个问题是“以后是否还会购买盗版书?”是关于被采访者未来意愿的调查,与之前已购买盗版书的情况不同,这能反映出购买盗版的行为到底是针对该教材的特殊行为,还是一种普遍意愿,共设置了三个选项:会、视情况而定、不会。
具体的调查问卷可见附录。
二、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问卷被发放给心理学科相关专业以及要参加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考试的在校大学生,一共获得了有效问卷212份,具体的调查结果如下:
从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中,可以对购买《心理咨询师》系列教材的人群的基本情况,以及相应的盗版风险和风险防范有了一个初步的直观了解:
从基本情况上看,被调查人群中大一学生占到41.51%,为最多的人群,这是与样本取样的难易和被调查人的意愿有关,大一学生参与调查的意愿较高;从被调查者的性别分布上看,女生占到58.49%为多数,这是和心理学学科的文科属性相关的;从被调查者的月生活费分布看,最多的区间是每月1000元至2000元的人群,占到53.77%,其次是每月2000元至3000元的人群,占到32.08%,每月1000元以下以及每月3000元以上的人群相当,都为7.08%,这一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特征。
从购买该教材的情况上看,在购买原因的调查中,“考试需要”为最多数,占到41.04%,这种情况与《心理咨询师》系列教材是作为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考试的指定教材有关,其次是“课外学习”,占到40.57%,与“考试需要”相当,这或许是因为某些学生并未把考心理咨询师作为必选项,而是作为课外补充学习的原因,而用于“辅导学习”占到17.92%,作为“上课教材”仅仅占到0.47%,说明该教材用于课程教学并不普遍;在获取途径的调查中,“自己网上购买”占到55.19%,占到一半以上,说明符合现在学生网上购物的习惯,其中的购买因素可能会涉及打折优惠及寄送方便的因素,其次是“自己书店购买”占到26.89%,说明实体书店买书还是有一定市场比例的,“他人转卖或转赠”占到16.98%,说明在设计问卷时考虑到的教材流转的特殊性还是存在的,当中可见教材存在一定的重复利用率,最少的是“学校统一购买”,仅占0.94%;在使用时间的调查中,“课外实践或作业时使用”最多,占到54.72%,其次是“考前使用”,占到42.92%,最少的是“上相关课程使用”,仅为2.36%,这也和“购买原因”的情况类似;在使用情况的调查中,50.47%是“部分章节阅读”,32.55%是“全书阅读”,说明该教材的使用频率和内容参考程度还是相对较高的;针对最为核心的“是否知道其为盗版”,53.3%是“不知道”,23.11%购买的是正版,还有23.58%知道自己购买的是盗版,这也说明大家对于盗版还是有相当容忍度的,同时也便于对购买盗版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
从取样的样本中购买盗版的50人的调查情况来看,使用盗版书的原因,“价格便宜”的因素起到关键作用,占到68%,这和在相关资料回顾中的情况相似,价格优势依旧是盗版书籍占领市场的重要原因,其次是“盗版内容基本和原版一样”,占到22%,这说明盗版的仿真程度还是受到一定消费者认可的,还有10%的人会以用途出发,认为“只是暂时用书,不需要购买正版”。而在关于盗版书质量的调查中,“盗版只是印刷不佳”的选项占到了60%,其次是“盗版存在大量错漏”的选项占到了16%,在外包装上的损失是盗版的主要消费体验的差别,但是其中内容的错漏也还是被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属于严重现象,“盗版存在较少错漏”的选项占到14%,“与原版无异”部分占到10%。而这些质量因素是否会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还需要在模型数据中进一步进行相关度的分析。
从延伸出的防范盗版的相关措施和情况的调查中,对于“正版有没有防盗版标示”的调查,“有”的占到最多,为50.47%,说明正版图书的生产过程中已经意识到防范盗版的重要性,并且有了相应标示作为应对,但是另一方面,“不会注意”的选项也占到了43.87%,这个数据正好和出版商对于盗版防范的高度警惕形成反差,在消费者一端对于盗版的防范意识并没有因为正版书籍的相应防盗版程度的提升而变强,这中间有着很多值得分析的情况;而在下一问题“如果有防盗版标示,是否会去验证”,“不会”的选项占到69.34%,这一数据更加体现了人们对于盗版标示的认知程度不高,盗版标示在防范盗版的实际应用中并不理想;“什么样的防盗版标示会让你较容易去验证”这一问题的调查,最简便和直接的措施“商标等标示做防伪处理”占到了49.06%,是最多的,而新的验证方法“二维码扫描验证”占到42.92%,而较为麻烦的“涂开防伪涂层,电话验证”占到7.08%,还有0.94%是其他方法,这当中的验证意愿是和验证方法的难易程度正向相关的。对于未来购买意愿,即“以后是否还会购买盗版”的问题调查中,“视情况而定”的选项接近半数,占45.75%,“不会”的占到31.6%,“会”的占到22.64%,说明被调查的人群中对于盗版的接受程度还相对较高,而且多数并未在态度上根本抵制和否定盗版,这从侧面看出对于盗版风险的防范形势依然严峻,盗版在消费者中还是存在受众人群,而且弹性很大,也为盗版商们提供了很大的运作空间。
具体变量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程度,会在盗版风险的量化研究方法及模型中予以体现,并进行相应分析。
三、基于决策树方法的盗版风险模型结果及评价
1.利用决策树可以得到的最终结果是年级,使用情况和购买原因这三个变量参与到了决策树的构建中。每个变量的重要性(根据每个变量对准确率和召回率的影响大小)如下:
从表中可以发现,年级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使用情况和购买原因。而使用时间、获取途径、月生活费对于书的购买影响不大。
对于影响因素的原因猜想:
年级作为最重要的因素,大一大二的同学倾向于购买正版图书,其原因很有可能是从小到大用的都是正版图书,对盗版书有一定的抵制心理。而大三大四同学倾向于购买盗版图书很有可能是因为态度的转变,在接触盗版较多的情况下,觉得正版书和盗版书区别不大且相对比较便宜,其中也存在一定的相互影响作用。
使用情况和购买原因作为次要原因,主要影响的是大一大二的同学购买盗版书的倾向,在这类同学中,如果是全书阅读且为了课外自学,则预测该同学会倾向于购买盗版书,可能这两个原因反映的是这位同学对书中内容的态度,对其帮助相对来说介于可读与可不读之间的情况,所以会倾向于购买盗版书籍。
而使用时间、获取途径、月生活费对是否购买盗版书的影响不大。使用时间并不能反映出大学生对于盗版书的态度,获取途径也是在决定了是否购买盗版的情况下选择的,而对于月生活费,书的价格对于生活费来说少之又少,所以并不作为主要的参考因素。
2.具体的决策树决策过程如下:
如果年级是大三或者大四,则可以预测该同学有可能买盗版图书;如果是大一大二,再看该同学的使用情况,如果该同学的使用情况是部分章节阅读或者很少阅读,那该同学有可能购买正版书,如果全书阅读,则再看该同学的购买原因,如果是为了辅导学习和考证需要,则有可能购买正版书,而如果是课外自学,则有可能购买盗版书。
3.决策树模型在测试集上得到盗版预测结果F1score:
4.决策树得到的模型在测试集上的F1score可观,说明不存在过拟合情况,且用的变量相对较少,模型的稳定性高,是一个不错的模型。由于决策树是通过一棵树来预测是否购买盗版,随机性较多,所以可以考虑使用其他的方法来进行预测。
附录:
关于某出版社《心理咨询师》系列教材购买盗版人群调查
(针对心理学相关专业、参加全国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人员在校大学生)
(1)年级:1.大一2.大二3.大三4.大四
(2)性别:1.男2.女
(3)月生活费(元/月):1. 1000以下2. 1000-2000 3. 2000-3000 4. 3000以上
购买《心理咨询师》情况
(4)购买原因:1.上课教材2.辅导学习3.考证需要4.课外自学
(5)获取途径:
1.学校统一购买2.自己网上购买3.自己书店购买4.他人转卖或转赠
(6)使用时间
1.上相关课程时使用2.课外实践或作业时使用3.考前使用
(7)使用情况
1.全书阅读2.部分章节阅读3.很少阅读
(8)是否知道其为盗版
1.知道2.不知道3.购买的是正版
(若为“1.知道”进入9-10题;)
(9)使用盗版书的原因
1.价格便宜2.盗版内容基本和原版一样3.只是暂时用书,不需要买正版
(10)盗版书的质量
1.与原版无异2.盗版只是印刷不佳3.盗版存在较少错漏4.盗版存在大量错漏
(11)正版有没有防盗版标示
1.有2.没有3.不会注意
(12)如果有防盗版标示,是否会去验证
1.会2.不会
(13)什么样的防盗版标示会让你较容易去验证
1.涂开防伪涂层,电话验证2.商标等标示做防伪处理3.二维码扫描验证4.其他(写出具体方式)
(14)以后是否还会购买盗版书?
1.会2.视情况而定3.不会
Copyright © 2015-2022 西方公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7 联系邮箱:5 626 629 @qq.com